轻松一周,做个小程序是有可能的?腾讯云微搭低代码开发平台探索与体验

在我作为身边朋友眼中可能比较瞎搞的生涯中,我一直在寻找更高效、更便捷的工具,秉持着“不管白猫、黑猫,能抓老鼠的是好猫” 的探索思路。最近就有那么个机会,让我接触到了低代码开发平台,并决定尝试使用开发了一个小程序。在本文中,我将分享我使用腾讯微搭低代码平台开发小程序和后台管理系统的经历,并对中小企业使用低代码开发平台的一些探讨。

 
该图片由AI生成

为什么要用低代码开发平台

最近接触到这么一些朋友,他们有些这样的想法:

朋友A:我是做两轮电动车零配件生意的,我也就两个店面,但是现有市面上没有比较合适的SaaS来管理我的业务,哪怕有也是非常大的系统,预算不足且使用的用户数量也不需要那么多,有没有合适的解决方法?

继续阅读 →

本来只想做个PPT,我却搞了APP?

最近,我接到了一个老师的求助,她希望制作一个能互动的PPT。

图:这位老师想要达到的效果图

她的要求其实不难,就是鼠标点击小鸟的图片,就能播放相应鸟儿的音频。在与老师的交流中,我尝试了几种解决思路,但都遇到了问题。然而,最终我找到了一个简易方案,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探索解题思路:

最初,我考虑了两种解决思路。一种是通过幻灯片跳转,并将小鸟音频设置为背景音乐,但回到先前幻灯片时无法播放声音。

继续阅读 →

如果每天都很普通,你会感觉到无聊嘛?

让我们回到生活中最鲜明的无聊场景,那是一个非常熟悉的画面:画面中一个人,甚至几个人坐在一起,他们的眼睛盯着智能手机屏幕,手指不停地在上面滑啊滑,点啊点。他们想要什么?他们不想要什么?(这一动作的重复和我刻意重复的描述是相呼应的:我们每天要面对多少次这样的场景?)
马克·金维尔, 《解剖无聊:如果无聊不可避免,我们该如何面对?》

2021年算是过去了,或许我们自己会觉得,2022年是一个全新的“我”,我该做些什么事情来补足2021年。不过,如果每一天都是普通的一天,你又会做什么呢?

继续阅读 →

今天我想谈谈灵活,讲到哪里是哪里

As Einstein is credited with saying: “The definition of insanity is doing the same thing over and over again, but expecting different results.”
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精神错乱的定义是一遍又一遍地做同样的事情,但期待不同的结果。”

哈哈,就在写我上面这段话的时候,页面崩了一次,所以,聊到哪里就是哪里哦~

为什么想要讲这个话题?

我觉得吧… 有时候可以不做“好学生”,然后生活就轻松了。咦,你会问“好学生”是太努力嘛?我想说,这是两码事,我更想说的是“好学生”心态。

继续阅读 →

养成习惯的线索和思考

2021年,Fogg 这本《Tiny Habits》真的翻来翻去好几次了,一定可以归类到本年度影响我最大的书。

 

其中有这么三个点,是今天早上收到Fogg邮件强调的:
1. 停止批判自己
2. 把愿望拆解为微小的行为
3. 把错误视为发现,并利用他们继续前进

 

继续阅读 →

ThinkPad X390 黑苹果小记

大概整了一两周,终于把黑苹果整好啦!虽然说不支持AirDrop,目前是能用的状态了。

为什么要整黑苹果?

说起来,真的是比较悲催的事情,从大学用到现在的手机号码一直没有去注销,以前绑定的账号太多了,所以一直用来收验证码,但是这个手机又不用一直带着。工作之后,换了阿里通信的170号码,本来双卡双待挺好的,然而现在虚拟号支持越来越差,阿里通信的套餐也越来越贵,又是因为绑定的账号太多,所以也要接受短信。

本来用多卡宝那种硬件,但装个应用还要开后台,实在是太麻烦啦~

于是目前的方案则是一台 iPhone SE 专门用来收验证码,转发到其他Apple生态设备,比如我的主力机iPhone 11 Pro,这样的话,用原生信息应用接收短信就好啦。然而卡壳的地方是……

有一天,我在Windows电脑上看着网课,电话一个个接着一个不断,而且都是广告电话,我得摘下耳机,拿起手机,接听,竟然是广告电话,挂断,继续看网课,……咦?刚刚老师说了啥?于是我有了个新想法,能不能在先有设备上把电话也给接管了……

于是心一横,查了下手上的ThinkPad X390,还真的可以诶,那么走起了黑苹果……

当中遇到了哪些问题?

遇到过显示卡顿、触摸板设置丢失、HDMI无法输出、Intel无线无法驱动等等问题,好在GitHub上有好心人分享了EFI,不过我发现并不能完全适用,后来我又重新调整了一下OC、Kext以及配置,这下终于比较完美啦~

和GitHub上好心人的区别是,我并没有仿冒Intel UHD Graphics 630 (Mobile) ,而是直接用 Intel UHD Graphics 620,只不过我试了雷电3输出显示器似乎没有4K@60帧,好在我平常使用没有那么多需要外接显示器的需求。如果开会投影的话2K@60帧也完全足够使用。

为什么没有买白苹果?

我想再等等,现在X86平台、ARM平台的MacBook都在售,等待ARM平台硬件更新的版本稳定了…… 然后慢慢回到Apple全家桶……

Sony ZV-E10 体验小记

上周末,我租了一台Sony ZV-E10玩玩,这台相机给我感觉最大的变化(或改进?)如下:

  • 相机挂绳位置相对于原来的α6xxx来说,没有了金属的声音。
  • 相机左侧插拔数据线的位置,终于不是那种按着拉一下,而是一掰就能方便打开的。
  • 无线传输支持RAW格式,以及原始视频。
  • 相对于α6600来说,好像直出颜色没那么黄了(不知道是不是我6600的设置问题)。
  • 相对于α6600来说,真的轻巧,我老婆拿着也不觉得重。
  • 对焦也很快,没有大光圈定焦,也能有背景散焦。
  • 支持USB摄像头的功能,但我好像现在会议不多,已经用不到了。记得这两年有几次为了老板的高质量会议,给他配了采集卡+α6400。

其他问题:
4K 60帧依然没有?看你自己,反正Adobe Premiere Rush视频好像导入不进去(2021年8月16日)。我自己用下来,拍着玩1080P高帧率也挺有意思的。

电子书阅读方式,似乎找到了自己的阅读方式

我发现看电子书的时候习惯了快速浏览,而最简单的摘录方式是划线。看完书之后,要不是再翻一遍摘录,很快就忘记了摘录了啥。况且,在墨水屏幕上打字真的挺别扭的,倒不是因为屏幕响应速度,而是批注有时候是得涂涂画画才能理解的(用自己的表达能把作者的话讲明白)。

所以,电子书的阅读方式可能是,浏览、划线,导出笔记,手写批注,重新整理笔记变成卡片,写入到笔记系统。

如果在书里,能找到自己模糊的点,那真的是太棒了,因为很可能就是一个新的线索继续挖掘。

PS:
虽然有些电子墨水屏设备有涂涂画画的笔,但是整理起来太累了,不如打印笔记后,纸质文件上处理。

最近好像不太爱看视频了?

我想了想,最近的确很少看视频,看书更多。我发现的事情有这么几个情况:

  • 视频遗漏的信息会更多,有很多细节一闪而过,虽然看书有时候很慢,但是在自己理解过程中影响更深,如果看完了书再看视频,或许更好理解。
  • 视频能做标注的方式还是很有限,前段时间我在使用Udemy的时候,我发现在右侧可以选中视频字幕,还挺方便,至少摘录到自己的笔记本上做标注会比较方便。
  • 至于B站、YouTube视频,我看得更少了,因为有一个现象,不知道你们有没有注意到,就是从小,我们以记录要点的方式进行学习以及考试,以至于训练成了记录要点的思维方式,所以我们很多创作者的内容,只有个别头部账号能做到故事(例子)的解说到要点,然而如果像我这样的观众想记录下来的话,我发现还是得用文字。太过于麻烦,后续也不太好整理。如果截图嘛,需要在播放的时候倒回去……最近看了三个循证医学的视频,看完之后还是写了个小笔记来着。
  • 最后一个情况是,视频作为这个时代主流的媒体,有时候是操纵人心,不用说电商直播是在鼓动观众买这个买那个,而观众情绪冲动的时候一个劲儿的买,然而这种即时反馈带来的快感不可持续。就如同知识分享,有时候都很难说,毕竟知识内容的制作团队也需要养家糊口。

如果可以,我希望创作者们能分享更多经验,而不是书本里有的知识,互联网上已经有很多内容是可以被索引到了,创作者如果可以做出嚼碎了知识后,分享自己的经验,或许这会给观众带来更多启发。或许,这也就是常说的“师承”、“传承”吧。

大脑在处理信息时的记忆容量是有限的

认知负荷理论(Sweller, 1988)认为,大脑在处理信息时的记忆容量是有限的。

1- 当需要学习的材料同时大量涌入时

2- 当学习材料的复杂程度过高时

3- 当学习材料的呈现方式设计不当时,会导致认知过载,即因信息过量过难过乱而导致大脑无法处理的情形。

认知过载会损害大脑的图式学习机制,导致学习效率低下。

这小半年来,翻过的一些书,部分还没看完。

首先,很多人做事情找不到动机,我分别看了《动机心理学》、《WOOP思维》、《游戏化实战》。
然后,知道怎么做的时候,却不没有做,这个部分参考《Tiny Habits》(Fogg行为模型)、《行为设计学:零成本改变》(象与骑象人)。
最后,有些人总是失败,需要成长心态,《Mindset》。

所以我最近半年看的书,基本围绕行为科学,涉及心理学、行为经济学,让人能有能力做到自己想做的事情,无论外部动机还是内部动机。试图找到那种知道并做到的一些途径。当然,这个路径并没有那么简单,在Fogg行为模型中,也提到了能力链条,其中如何将知识变成技能,并把技能变成能力是有很长的一段旅程要走。

我还在看《认知天性》、《认知设计》,分别是让人如何在一个个认知提升环节中度过难关的,然而这些只是框架,具体到某个领域、某个行业、某个能力,那还需要补充太多太多信息了。

比如健康饮食这块,我看完了《个性化饮食》、《饮食的迷思》,然后在看《你是你吃出来的2》、《菌群大脑》、《谷物大脑》。

最后就是发现,看完容易忘也很正常,最近打算训练一下看书的技巧,有一本《How to Take Smart Notes》待看来着。

我感觉,这篇小记录,可以作为后续内容的大致框架,然后慢慢的一一来拆解。

选择不再带来自由,反而会削弱自由,甚至可以说压制自由

假如有人跟你说,改变很难是因为人们生性懒惰或者心生抵触,那可真是大错特错。原因恰恰相反,改变很难是因为人们不堪重负,甚至耗尽了力气。这正是你所不知道的第二个关于改变的事实:看似懒于改变,实则精疲力竭。
人对现状感到稳定舒适,是因为多数选择都已被挤出我们的生活。你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每日例行公事,也形成了处理事情的既定办法。一天中的大部分时间,骑象人都在自动驾驶;但是在面对改变的时候,自动驾驶系统不再管用,选项骤增,自动反应的习惯变成了陌生的决定。
正如巴里·施瓦茨在《选择的悖论》一书中所说,当面临的选择越来越多,“我们将不堪重负。选择不再带来自由,反而会削弱自由,甚至可以说压制自由”。

—— 《行为设计学:零成本改变》,奇普•希思(Chip Heath)、丹•希思(Dan Heath)

喝水这件小事?

谁能想到,让我自己多喝热水的办法简简单单,马克杯换成保温杯,再整一个偶尔可以咬的吸管……

怪不得我以前喜欢插根吸管喝罐装冰可乐,原来是保温效果良好的同时还有吸管~

这是我在2020年11月4日在微信朋友圈发的感叹,当时看完Fogg的《Tiny Habits》还没多久,一直想着如何套用B=MAP的模型,让自己多喝水来着。

写下这篇文章的时候已经是2021年2月底了,没想到曾经我是只喝饮料的人,现在桌上两个杯子,专门用来喝水,当中到底经历了哪些过程呢?

继续阅读 →

巴里·施瓦茨在《选择的悖论》一书中说,当面临的选择越来越多,“我们将不堪重负。选择不再带来自由,反而会削弱自由,甚至可以说压制自由”。 ​​​

Samsung Galaxy Tab S7 使用心得

我属于比较早期就使用平板的小白鼠,第一代iPad和Nexus 7都还在。我以前认为iPad Pro问世后,平板能代替电脑,至少我尝试了一阵。没熬到iPad OS发布,我就早早放弃了。放弃原因还是因为应用生态不完整,以及无法打造量身定制的工作流,如今时代变化了。我仍然想尝试一下这个时代的解决方案。

这个时代几乎是可以靠着浏览器就可以干活的,从原来的独立版只能自己干活的应用生态,因为浏览器的原因可以协作创作思维导图、文档、设计,甚至已经有了音视频云编辑。这篇文章主要是摸索了下使用Samsung Galaxy Tab S7后,对一些使用场景的应用推荐。

继续阅读 →